时间:2015-02-06 11:40:00 来源:搜狐
【导读】北京时间2015年2月6日消息,李娜视澳网为她的福地,而澳网也因为李娜的原因,在中国收获了空前的关注度。四大满贯中,澳网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最为活跃,从贴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大满贯”的标签,到澳网奖杯中国巡展以及中国球童选拔等活动,不一而足。但是随着随着李娜退役,澳网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似乎也遇到了难题,没有李娜参加的澳网比赛,中国观众的观赛热情显然有所下降——今年小威和莎娃的女单决赛,不可能像李娜的决赛那样在中国吸引1800万人收看……
李娜四大满贯赛事中,澳网赛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最为活跃,从贴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大满贯”的标签,到澳网奖杯中国巡展以及中国球童选拔等活动,不一而足。随着李娜退役,澳网是否已失去了最有力的推广利器?
“不!李娜退役不会改变我们在中国的推广策略。”澳洲网协商务总监理查德·希瑟格雷夫(Richard Heaselgrave)自信地表示,曾在NBA和英足总负责商务开发的他举例:“正如姚明和贝克汉姆,他们的偶像地位与受欢迎程度不会随着退役而衰减;这个世界上有此能量的运动员屈指可数,我们确信李娜是其中之一。”
正因为如此,澳网赛与李娜签下了三年合约,聘请这位前澳网冠军作为赛事在中国的推广人。谈到这段合作的缔结,希瑟格雷夫透露,去年11月份在布里斯班举行的G20峰会之后,中澳两国曾进行了一场最高级别的商务会谈,探讨两国在各领域战略合作的更广阔空间。澳方代表团包括了传统的银行以及矿产等行业,也包括了澳洲网协,而希瑟格雷夫正是代表团成员。
希瑟格雷夫坦承,会谈最初他也曾感觉困惑,似乎很难找到中澳两国民众都可以接受的切合点。直到会谈最后时刻他们才恍然大悟:架设中澳两国更紧密联系的最佳载体不正是网球,而李娜的核心作用不可或缺。他表示:“中国政府对国家形象在澳大利亚媒体如何被传播表示关切,而李娜幽默、亲切、能够让澳洲人开怀大笑,传达了非常正面的中国形象,最好地推广了中国品牌。”
澳网在中国的推广仍将围绕李娜展开,据悉,赛事正与中国的电视台商谈,将中国小球童的选拔做成真人秀节目,李娜则可以作为澳网的面孔参与到节目中。
希瑟格雷夫是英国人,本报记者采访他时,正是男单决赛首盘比赛进行中。他风趣地故意小声说:“我支持安迪夺冠,当然啦,我现在不在英国的地界上,情绪不能流露得过于明显。”他承认,李娜的退役有可能令澳网赛的收视率在中国暂时有所减少:“昨天小威和莎拉波娃的女单决赛,不可能像李娜的决赛那样在中国吸引到1800万人收看;同样的道理,今天的男单决赛有穆雷,就会有很多人收看BBC。”
澳网在中国有着极大的野心,在希瑟格雷夫看来,赛事目前在中国取得的成功仍非常有限,与终极目标相差甚远。那么,澳网赛中国战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希瑟格雷夫回答:“我们要让中国人觉得,他们远在澳大利亚拥有一项主场赛事;他们对于澳网赛的好感,应该远非仅仅因为两国之间只有三个小时的时差。”
这样的说法显得宏大却流于虚幻,在不少分析看来,澳网赛在中国推广力度如此之大,目标还是能够在中国掘到金矿,也就是吸引到赞助商。希瑟格雷夫承认,这确实是他们的目标之一,但品牌与赛事的合作是双向的:“澳网赛现有的主要赞助商如澳新银行、杰卡斯以及劳力士和起亚等,都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业务;与此同时,我们的确希望能够吸引到中国的品牌加入澳网,因为这是向世界推广的绝好平台。”在罗德·拉沃球场内,澳新银行和杰卡斯甚至使用了中文广告牌,希瑟格雷夫说:“我们力推他们这样做,我们让他们明白,赛事在中国有着上亿观众。”
在男单决赛举行的同时,在上海,有一场大约200位嘉宾受邀参加的澳网派对同时进行。过去几年里,澳网频繁来到中国进行花样繁多的推广,为更接地气,他们有意今年在中国设立办公室。
说到接地气,澳洲网协甚至还有在北京与上海开设网球训练中心的计划,针对的并非职业选手,而是网球的爱好者。希瑟格雷夫表示,澳洲有非常深厚的网球传统和科学精良的培训体系,他们希望能够向更多的中国人提供服务,让他们享受到网球的乐趣。
澳网应该感到庆幸,在李娜的最后一次澳网之旅中,她最终赢得了冠军。正因为如此,澳网成为中国球迷一项更加有感情的赛事,而赛事也得以继续大打“李娜牌”——即便在她退役后。这是李娜宣布退役后的首个大满贯赛事,她的离去,大大削弱了中国媒体在罗德·拉沃球场中那巨大新闻中心里的存在感。
近几年,李娜从澳网开打前就是媒体高光追逐的对象。尤其当她战至赛事第二周时,有关她的外媒报道也逐渐增多。澳网全力打造“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大满贯”形象,中国最优秀的球员当然是力捧对象。
李娜退役后,她留下的空白确实无人可以填补。郑洁此次和搭档詹咏然虽然冲到决赛,赛后发布会也进入主新闻中心,但没一家外媒前来,再次印证双打和单打的国际关注度确实存在巨大差异。彭帅打入女单第四轮表现不俗,并也不止一次进入主新闻中心,但除了一次有外媒跑来问了两个有关李娜的问题外,其余都是中国媒体的专场。
更多的时候,中国球员的访问几乎被安排在了三号小采访室,就设在新闻中心之内,倒也十分方便。由于首轮出阵的中国球员数量不少,加之中国媒体对双打球员也多进行赛后采访,有中国同行打趣:“三号小采访室简直被中国媒体承包了。”
中国媒体尽管仍十分忙碌,但往届澳网上那种强烈的存在感确实大为减弱。新闻中心里随着“李娜已在去往发布厅的路上”广播通知后,多位中外记者起身前往的情景已不再;至于当李娜取得佳绩,一些外国同行开始接近中国同行希望得到一些内幕消息或采访机会,本届赛事上当然也不再有。
相比而言,日本媒体的存在感则随着锦织圭的崛起而大大增强,现场报道的记者人数目测有三四十位,而且其中不少是新面孔,一看就是往年不派记者报道大满贯的媒体也派出了记者。由于人数众多,加之并非所有记者都能有工作台,新闻中心里一些日本记者只能坐在仅有的几张沙发上,或是干脆席地而坐用电脑工作。
日本记者大多比较抱团,不太喜欢与别国记者接触交流。不过,他们通常比较安静,因此也不会影响到他人。倒是亚洲杯韩国队出战的一天,随着韩国队进球,新闻中心里几位韩国记者发出高分贝欢呼,一时间令同行们纷纷侧目。本次澳网期间,《纽约时报》刊登一篇报道徐诗霖的长文,标题是《Xu Shilin争取填补Li Na留下的空白》——是的,这个美国权威媒体已用中国人习惯的姓名顺序书写中国人的名字,作者本·罗森博格透露:“这篇文章原本应该更长,结果被编辑砍了几乎一半。”
美联社记者贾斯汀·伯格曼已常驻上海六年,他此次在澳网期间撰写的两篇中国主题文章经过中国媒体的翻译和转载,在中国球迷间引发不小反响。两篇文章中,一篇探讨的是李娜退役后中国网球市场面临的挑战,而另一篇则是《认识Coco,中国的下一个李娜》。
Coco是徐诗霖的英文名,这位曾长期在美国训练的17岁女孩有着地道的佛罗里达口音,而中文却在回答一些较深的问题时显得不那么够用。美式的也许并非仅仅是口音而已,还有思维方式以及强大的自信,徐诗霖早就放出过“20岁之前拿下成人组大满贯冠军”的豪言,本次澳网赛期间,本报记者请这位现世界排名还在500位之外的女孩子确认是否真的说过这话,她爽朗表示:“是啊!我是说过。我不是说我一定能做到,但目标和梦想,不妨定得高一点对吧?”
李娜退役之后,整个网球世界都在中国的青少年球员中寻找下一个李娜。徐诗霖此次在墨尔本是首次位列大满贯赛事的头号种子,当然也就成为中外媒体追访的对象。很可惜,在她征战青少年网坛最后一个赛季的首个大满贯赛事中,她未能拿出与排名匹配的成绩,女单角逐中第三轮出局,女双与托米奇的妹妹搭档作为赛会4号种子,却也在半决赛落败。
徐诗霖显然还要时间磨练与成长,过多过早的关注只会带来过大压力。好在,此次参加青少年角逐的远非只有徐诗霖一人,目前青少年排名第31位的郑妩双是中国列第二的青少年球员,她分别晋级到女单第二轮和女双八强;尽管打得很拼也很聪明,但双膝伤病限制了跑动和发挥。郑妩双是北京壹壹贰叁青少年网球俱乐部的球员,这家俱乐部还有另外两位球员同样参加了青少年组比赛。
俱乐部创始人易平此次也接受了美联社的采访,其俱乐部的运作方式确实堪称独一无二,不仅有商业赞助,而且七位球员的食宿、教练、旅行参赛甚至每年春节回家的旅费,都由俱乐部全资承担。俱乐部运转情况良好,王雅繁已初露锋芒。
李娜退役后,人们期待中国男网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此次有两位中国的男孩子参加了澳网青少年组比赛,男单首轮对局中都有获胜机会,可惜最终双双落败。
中国国家队青少年组组长贺东波表示,“单飞”虽然力助中国网球腾飞,但未必适合中国青少年网球的现状。他指出:“网球是一非常强调对抗的项目,将球员集中在一起,能保证对抗质量;大家都单飞了,中国的青少年球员原本就谈不上人数众多,对抗强度更反而下降。”他提醒,单飞不能只学国外的皮毛,“澳洲这边听着也是俱乐部制,但一个俱乐部有二三十个孩子,对抗质量能得到保证。”
张择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还举例表示,他和吴迪以及 柏衍当年都取得过世界前三十位的青少年排名,但在向成人组冲击的过程中,由于国内高水平男子球员原本就数量较少,加上一些球员看到转职业无望后转行或上大学,无形中对于对抗和训练质量造成更大的影响。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